2020年发布的《中国卒中报告》显示:我国卒中患病率为1114.8/10万,年发病率为246.8/10万,死亡率为149.49/10万。其中,约1/3的卒中患者会经历卒中后认知障碍。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指在卒中事件后出现并持续到6个月时仍存在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卒中后认知障碍可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计算力下降,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障碍,执行功能障碍等,不仅影响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个人生活质量。
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的血管病变主要见于皮质下大脑区域,尤其是额下和眶额白质回路,也包括占优势的丘脑或角回,额叶深部区域等。PSCI按照认知受损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PSCIND)和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二者均有至少一个认知域受损,区别在于PSD患者生活、工作能力严重受损,而PSCIND患者生活和工作能力可完全正常或轻度受损。在时序上PSCI强调的是卒中事件本身所驱动的认知损害。近期的大型国际队列研究报道PSCI发病率为24%-53.4%,其中PSD的发病率为11%-42%,PSCIND的发病率为14%-29%。PSCI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无认知障碍的患者,如PSD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39%,而同龄无痴呆的卒中患者生存率为75%。
卒中后后利用量表工具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评估,如整体认知功能评估(MMSE量表、MoCA量表等)、括记忆功能(听觉词语学习测验)、注意、执行功能与反应速度(数字广度测验、数字符号转化测验、Stroop色词测验、颜色连线测验)、语言(VFT、BNT)以及视空间功能(Rey-Osterrieth复杂图形测验)评估等。
Q:那么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1、药物治疗
胆碱酯酶抑制剂和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治疗VCI有较充分的证据。其中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可用于PSCI的治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美金刚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对卒中后失语可能有效;甘露特钠、丁苯酞、银杏叶提取物、尼麦角林、尼莫地平、胞磷胆碱和己酮可可碱可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但在PSCI中的作用仍需大样本临床试验进行研究。
此外PSCI可出现精神行为症状,如抑郁、焦虑、妄想、幻觉、睡眠倒错、激越、冲动攻击行为等,早期症状多轻微,首选非药物治疗(包括交谈、护理支持、体育锻炼等)。若患者出现严重的激越、精神病症状、抑郁等症状使患者或他人处于危险之中,则需要增加药物治疗。
2、康复治疗
PSCI的康复治疗包括认知训练(包括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等)、作业治疗、认知刺激、心理康复等。认知训练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通过反复的视听刺激来促进大脑的功能重建,认知训练可包括主要各组认知模块,如专注注意力、图形记忆力、搜索能力、空间操作能力、反应行为、逻辑能力、计算能力等。
3、中医、中药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对患者辨证分析,对脑卒中(中风)恢复期病人的认知功能障碍可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加认知补益方(认知补益方是本团队根据中医中药理论和现代药理学研究提出的改善认知障碍的中医处方)治疗,并结合认知训练方法联合治疗。也可以应用针灸治疗技术。
4、非侵入性脑部刺激技术
如经颅磁刺激技术、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结合认知训练等。
陈健尔教授带领下的团队对神经调控技术结合认知训练,以及中医中药对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SCI及中文卓越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经颅磁刺激技术/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联合认知训练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学术论文。研究表明,以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为刺激靶点,单靶点或双靶点刺激,经颅磁刺激及经颅直流电刺激均可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均优于常规认知训练,并对两种方法的疗效及其对大脑神经认知网络的调控作用(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近红外脑功能检测技术等)进行了研究,给临床应用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点击文末链接,了解更多浙江康复医疗中心详细介绍、地址、交通路线、收费情况等